根據《明史》記載,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,從洪洞大槐樹下遷走的,以“自帶糧食”的辦法進行移民。這里包括現在的晉中、晉南、梁和晉東南等地區。按照明初山西飲食習慣。移民們把山西的面食帶到其他移民所到的地方,其中就包括家鄉的傳統饸饹面。但是,由于洪洞大槐樹下是當時很大的移民“點行地”,在后來的歷史上影響特別大,移民后裔們自然也就樂于認同家鄉面的這種做法。就這樣沿傳至今。
饸饹面是一種中國北方的傳統特色面食之一,制作者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蕎麥面、高梁面放在饸饹床子里,并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放在鍋里煮著吃,這種傳統特別的飲食制作方式,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,成為中國西、北方地區特別的風味名吃。尤以山西南部饸饹面起源早,在運城、臨汾、晉城地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饸饹面館,當地人開玩笑說“三晉老田饸饹面”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,可見當地人們喜愛饸饹程度。